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赵相玉课题组将氯掺杂聚吡咯材料应用于海水淡化体系,发展了新型聚合物基海水淡化储氯电极,并构建了一种由氯掺杂聚合物负极、Na0.44MnO2正极和NaCl电解液组成的新型的基于法拉第反应的海水淡化电池。
基于软模板构建三维大孔的聚吡咯骨架材料
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冯新亮教授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麦亦勇研究员团队合作开发出一种新的超分子自组装方法,从导电聚合物的小分子前驱体出发,经由连续的两步自组装,得到由二维超薄聚吡咯纳米片构建而成的三维多孔导电聚合物骨架材料。该材料用于钠离子电池的活性材料,表现出优秀的存储容量和循环性能。
双模板自组装法可控制备二维介孔导电聚合物
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冯新亮教授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麦亦勇研究员团队合作开发出一种全新的超分子自组装策略,制备出二维超薄的介孔导电高分子材料。
聚吡咯包覆提升铁酸锌空心球的循环稳定性
昆士兰大学余承忠教授与武汉理工大学周亮教授等发展了一种简单有效的低温气相沉积法,实现了对铁酸锌双层空心球负极材料的聚吡咯均匀包覆。微米级铁酸锌空心球可以有效地容纳材料嵌锂过程中巨大的体积膨胀。均匀的聚吡咯包覆层不但提高了铁酸锌材料的导电性,也进一步稳定了双层空心球结构,从而大幅提高了铁酸锌负极材料的循环寿命。
具有极强光热效果的聚吡咯复合纳米粒子及其免疫调节效应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杨武利教授课题组在开发光热材料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他们通过对聚吡咯复合纳米粒子的形貌进行设计调控,制备了一种具有极强光热效果的聚吡咯复合纳米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