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标准与检测重点实验室刘新风课题组与北京大学张青课题组合作,在溶液结晶法制得的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CH3NH3PbBr3纳米线中观察到了室温下光子与激子的强耦合作用。
Small Methods: 纳米线晶体管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鲁娜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樊春海研究员等总结了近年来硅纳米线晶体管传感器在生物分析和生命科学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可谐调近红外有机纳米线激光器
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付红兵教授和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FUNSOM)王雪东博士合作采用低温溶液法自组装得到了高质量的有机单晶纳米线,并基于该一维纳米线的法布里-珀罗模式谐振腔实现低激光阈值(~1.4 μJ cm−2)的720 nm 近红外室温激光。
超细硒化锑纳米线的控制制备及其作为柔性光探测器的应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晴研究组利用聚合物辅助的溶剂热合成方法首次制备出直径小于20 nm的硒化锑(Sb2Se3)超细纳米线。通过简单滴涂工艺可将其组装成快速响应的柔性可见光探测器。
氧化与还原——同源钴镍基纳米线作为高效电分解水产氧和产氢催化剂
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和化学系的郑耿锋教授课题组报道了利用同种反应原料合成了具有一维结构的钴酸镍(NiCo2O4)和硫化钴镍(Ni0.33 Co0.67S2)纳米线,其分别具有高效的电分解水的催化产氧和催化产氢性能,并将这两种同源钴镍基纳米线串联搭建了具有低启动电位、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全纳米线催化剂的电分解水器件。
从可见光至太赫兹波段的超宽带光探测器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贺军辉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和清华大学孙家林教授团队合作,在实现超宽带光探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了一个探测器就可以完成从可见光(532nm)到太赫兹波(2.52THz,118.8mm)的超宽带光探测,达到了以往多个探测器同时工作才能达到的探测带宽。
界面掺杂调控取得重要进展:ZnO单纳米线光电性能实现优质集成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博士生丁怀义和潘楠副研究员等人,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纳米线界面掺杂策略,通过发展CVD再生长技术,制备出具有“核-界面-壳”结构的ZnO纳米线,其电导率高达4×104 S/m,比常规纳米线提高一个量级以上,不仅电子浓度高一个量级,迁移率也明显改善;而且其带边发光强度也高出一个量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