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杨阳教授与中南大学邹应萍教授,化学所易院平研究员团队通过合理考虑分子相互作用以及能级匹配在实现拓宽吸收的同时,保证了最佳的形貌以及有效的电荷拆分,从而实现了高效的有机太阳能电池。
最小尺度上的纯度:实现高效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的关键
近期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物理系博士后叶龙等与中科院化学所侯剑辉研究组合作探究了目前最高效率的非富勒烯体系PBDB-T:IT-M的微观形貌。
高效聚合物太阳电池材料设计的新思路:局部化学环境与形貌的影响
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黄飞教授课题组基于不对称的5-氟-2,1,3-苯并噻二唑(FBT)杂环单元,通过精确的化学合成设计实现了对目标聚合物材料主链上氟原子、烷基链朝向的有效调控,最终得到了一系列局部化学环境不同的局域规整共轭聚合物电池材料。
采用环境友好的简单溶剂制备高效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侯剑辉课题组首次使用一种不含卤素的溶剂——邻甲基苯甲醚制备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在不需其他添加剂或后处理的情况下,获得了约9.7%的能量转换效率,这是目前单一溶剂体系下的最高纪录。
具有极强光热效果的聚吡咯复合纳米粒子及其免疫调节效应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杨武利教授课题组在开发光热材料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他们通过对聚吡咯复合纳米粒子的形貌进行设计调控,制备了一种具有极强光热效果的聚吡咯复合纳米粒子。
基于星状空心氧化硅纳米颗粒构建智能传输系统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徐福建教授、赵娜娜副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控制合成了新颖的星形空心氧化硅纳米颗粒,利用其内部空腔载药,外表面修饰阳离子聚合物络合DNA,构建氧化还原响应的多功能体系用于基因治疗和化疗的协同治疗;与普通球形氧化硅纳米颗粒相比,具有六个尖角结构的星形氧化硅载体被证实为优异的多功能基因载体,具备更高的细胞内吞效率和抗癌效果,在药物/基因共载与癌症治疗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