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与全球顶尖的出版商Wiley签署协议,合作出版《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系列丛书。
新型高效双功能二维Co/Co3O4异质结@C复合催化剂在金属空气中的应用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褚卫国研究组与滑铁卢大学陈中伟研究组合作通过设计并利用二维Zn基MOFs骨架中有机态碳的还原特性,调控钴离子氧化态成功制备了具有高表面积、髙度石墨化和高度分散的N和Co-Nx位点的钴/碳异质结复合材料,并将其作为电催化剂应用于金属空气电池。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纳米线中光子-激子强耦合相互作用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标准与检测重点实验室刘新风课题组与北京大学张青课题组合作,在溶液结晶法制得的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CH3NH3PbBr3纳米线中观察到了室温下光子与激子的强耦合作用。
基于钙钛矿材料新型角锥棱镜微腔的室温纳米激光器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标准与检测重点实验室的刘新风课题组与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吴韬教授合作,使用化学气相沉积法成功在云母衬底上生长出具有高光学质量和稳定性的钙钛矿CH3NH3PbBr3单晶纳米三角锥材料,并在室温的条件下实现了激光。
Small Methods: 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如何突破15%的光电转化效率——现状及展望
通过对近几年有机光伏相关研究工作的分析,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魏志祥研究员课题组从能量损失的角度系统地总结了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包括富勒烯和非富勒烯体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而阐述如何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Solar RRL:基于P3HT的高效率有机太阳能电池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器件的研究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周二军课题组针对经典的光伏给体聚合物,聚己基噻吩(P3HT)最低空轨道(LUMO)能级较高的特点,利用苯并噻二唑和噻唑烷二酮单元,设计合成了新型的具有较高LUMO能级的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材料(BT2, BT2b),制备出具有高开路电压(Voc > 0.9V)与高能量转换效率(PCE > 6%)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用纳米材料递送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蒋兴宇课题组最近开发了一种基于金纳米簇的纳米递送体系,可以精准、快速、高效地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递送到动物细胞内。
Small Methods: 微流控技术在纳米材料可控合成与生物定量分析领域的应用研究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王浩研究员、李莉莉副研究员以及北京理工大学李晓东副教授,在前期大量的微流控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针对纳米材料合成的微流控基础技术,并总结分析了近年来用于纳米材料合成、分析、筛选以及生物应用的成功案例。
基于聚合物/小分子/富勒烯的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魏志祥课题组在先进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发表最新关于聚合物/小分子/富勒烯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综述。该综述全面总结了以共轭小分子为第三组分,聚合物为给体,富勒烯为受体的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阐述了电池活性层中存在的光物理过程,同时,也提出目前三元太阳能电池面临的挑战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