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湖南大学的段曦东教授团队利用两步CVD法,实现了高性能CoSe-WSe2横向异质结构的可控制备。
储能器件体积容量性能的评估
天津大学杨全红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王大伟副教授、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和清华-伯克利深圳研究生院成会明院士,以超级电容器为例,从材料、电极、器件三个层面上讨论了体积容量性能的评估方法。
Sub-5 nm金属纳米间隙结构:物理特性、加工方法及器件应用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微加工实验室杨洋博士和李俊杰研究员等在Small上发表了题为“Sub-5 nm Metal Nanogaps: Physical Properties, Fabrication Methods, and Device Applications”综述文章,系统地介绍和评述了近年来sub-5 nm金属纳米间隙的研究进展、未来挑战和器件应用前景。
二维材料垂直结构实现负微分电阻与人工神经元器件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缪峰教授课题组将目光转向了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层状材料(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TMDs),制备了基于金属/硫化钼/金属的垂直结构器件,并在该器件中发现了S-type NDR现象。
可逆的电调谐微腔发光器件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发光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吕营博士及刘星元研究员等人以经典无机电致变色材料WO3为介质,采用掠角蒸发技术,一步可控地制备了电致变色分布布拉格反射镜。
电池“拳击手”:智能型电化学储能器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林教授和王华副教授课题组总结了具备“自保护”功能的智能化电化学储能系统,介绍了具备“自反应”功能的智能化电化学储能系统,分析和展望了智能化储能器件今后发展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机遇。
Solar RRL:以Zn(O,S)为缓冲层的绿色、低价Cu2ZnSnSe4电池取得重要进展
最近南开大学光电子薄膜器件与技术研究所张毅教授课题组采用化学水浴法制备Zn(O,S),开发了一种有效的界面处理方法,改善了Cu2ZnSnSe4与Zn(O,S)的异质结能带结构,显著提高了器件的转换效率。
3D打印的电化学储能器件
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3D打印中心周昆教授及团队成员撰写一篇关于3D打印电化学储能器件的综述,重点概述了3D打印技术在电池和电化学电容器领域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