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赵金保课题组报道了一种浓度为2 M的新型双盐局部高浓度电解液。
Small Methods:自剥离和相变——原子级追踪液相单层氧化物的形成路径
近日,厦门大学廖洪钢教授课题组和程俊教授课题组合作运用液体池原位透射电镜技术实时观察和研究了超薄二维In2O3纳米片的形成过程。
Nano Select:微观细究——接触工程对硅负极性能的影响
厦门大学材料学院刘安华课题组系统综述了核壳间的接触工程对硅负极性能的影响规律,讨论了各种核壳接触模式在电化学性能上的优势和局限,展望了核壳间的接触工程在未来应用的前景和面临的挑战。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具有优异储钾性能的氮/磷共掺杂空心多孔碗状碳负极
近日,厦门大学王鸣生教授课题组为高性能钾离子电池开发了一种有潜力的负极材料:具有氮/磷双掺杂和高度多孔的空心碗状硬碳结构(N/P-HPCB)。N/P-HPCB表现出非凡的K+存储能力和电化学性能。通过原位TEM和非原位TEM观察、拉曼光谱、以及DFT计算进行了综合分析,对N/P-HPCB负极材料的优异性能和K+储存机理进行了探索和解释。
Small Methods:多重刺激响应性刷形单分子自组装“纳米汤圆”用于声动力-化学治疗
厦门大学分子影像暨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刘刚教授团队设计开发了一种肿瘤特异性刺激响应性刷形单分子自组装的“纳米汤圆”用于肿瘤声动力-化学治疗。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微流控制备胆甾相液晶碗状光子学微结构用于产生结构色环
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陈鹭剑教授和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Kent State University的Quan Li教授合作,使用玻璃毛细管微流控技术制备胆甾相液晶壳,通过控制渗透压差获得碗状光子学微结构,并研究了结构色环的产生。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基于电荷反转的自组装无载体纳米粒子用于光疗和化疗联合治疗
厦门大学药学院朱铉课题组利用π-π作用力制备高载药量无载体纳米粒子,表面修饰pH敏感型聚合物赋予纳米粒子电荷反转的特性,显著提升纳米粒子体内循环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同时增强肿瘤细胞对纳米粒子摄取,最终发挥优秀的光疗和化疗联合治疗效果。
Small:“离子蓄水池”——构筑双金属硫化物分级纳米结构实现高效钠离子存储
厦门大学彭栋梁教授与瞿佰华副教授课题组构建一种新颖锌锡双金属硫化物分级纳米笼(ZnS-NC/SnS2),发现双金属异质界面能有效促进离子扩散动力学,同时贡献高的表面的赝电容效应,从而获得高效Na+存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