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肖巍课题组采用熔盐电化学法从二氧化硅直接制备硅纳米管。通过原位电沉积银诱导液固转化机制,成功实现了硅纳米管的无模板制备、银的自分离回收和低于工业硅制备的能量消耗。
WIREs Nanomedicine and Nanobiotechnology: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东华大学何创龙教授课题组最近应邀Wiley旗下期刊WIREs Nanomedicine and Nanobiotechnology (DOI: 10.1002/wnan.1573)发表综述文章“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for tissue‐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利用超薄石墨/二氧化硅固体界面实现稳定的锂金属负极
美国南达科他州立大学(Sou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 Qiquan Qiao(通讯作者)和 Yue Zhou(通讯作者)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Wen-hua Zhang(通讯作者)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发表了题为“Ultrathin Bilayer of Graphite/SiO2 as Solid Interface for Reviving Li Metal Anode”的文章,报道了针对锂金属电池负极保护的最新进展。
钙钛矿材料关键技术突破-高效、稳定的钙钛矿量子点
吉林大学张宇教授及其团队提出利用含氨基的硅烷作为合成钙钛矿量子点的配体,利用量子点自身的硅烷配体在空气气氛下,原位水解缩合,一步制备出钙钛矿量子点/二氧化硅复合荧光粉。
铌酸锂/二氧化硅复合微盘腔
南开大学张国权教授和薄方副教授课题组、孔勇发教授、许京军教授等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杨兰教授课题组合作,发展了一种全新的与半导体工艺兼容的复合微腔制备技术,成功实现了高品质因子铌酸锂/二氧化硅复合微盘腔的批量制备,该复合微腔具有远优于二氧化硅微盘腔的全光与电光调控特性。
具有分级孔结构的功能化树枝状二氧化硅粒子制备及其作为递送载体应用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化工学院的乔世璋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成功采用简单的一锅法合成了氨丙基功能化的树枝状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且该粒子具有分级孔结构,即除了从粒子中心到表面(孔尺寸由小到大)的辐射状孔道,还在骨架中含有孔径尺寸均一的大约4.5纳米的介孔。
低温催化消除微量乙烯用于植物长久保鲜
北海道大学Atsushi Fukuoka教授研究组通过简单的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的催化剂,首次发现一种担载在介孔二氧化硅上的铂催化剂在零度条件下能够完全消除微量乙烯 (50 ppm)。由于这种催化剂还具有很好的再生能力,因此有望应用于植物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长久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