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Ge负极材料以它较高的容量,较高的锂离子扩散系数,较好的电子导电性,较低的对锂电位以及丰富的地壳蕴藏量等优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林教授课题组显著地提高了GeO2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以及高倍率性能。
新型静电荷存储材料
香港理工大学郑子剑研究组长期以来致力于表面图案化技术及其应用的研发。该研究组联合人民大学的研究人员一起研发出一种新型的可用于存储静电荷的材料—聚合物刷驻极体。
新型三维多孔Cu2S 微海绵球的可控合成及其光催化应用研究
复旦大学赵东元教授课题组采用水热合成方法制备出了具有三维多孔结构的Cu2S微海绵球(直径约为400-600 nm)。该三维多孔结构的Cu2S微海绵球有望进一步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解水等光电转换电极材料中。
碳化硅纳米条带的电子结构调控
安徽大学娄平教授长期从事碳化硅类石墨烯纳米条带的研究。近期,娄教授对锯齿边SiC纳米带非磁性杂质[硼(B)或氮(N)] 化学替代效应“绘制”了一幅完整、清晰的图谱。
食品中纳米颗粒的健康效应
三年前,国家973计划——“重要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机制与安全性评价研究”正式启动。在研究计划制定初期,项目首席科学家赵宇亮研究员和上海大学王海芳教授提出了研究食品中纳米颗粒的构想。在三年多的科研攻关中,研究人员逐步认识到消费品中的纳米颗粒(如食品添加剂)比预想的更加广泛。
利用超材料设计“完美”透镜
东南大学崔铁军教授的团队基于分形几何的概念来设计分布式传输线并最终设计和制作高性能透镜。近期,崔教授的团队在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期刊上描述了最新的三维“完美”透镜。
三维石墨烯传感器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张华教授的团队以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的三维石墨烯来制备电化学传感器电极,为该领域提供了一个新型的材料和研究方向。通过改进合成方法,提高三维石墨烯产率,并降低生产成本,三维石墨烯将具有极大的商业潜能。
可降解的“蚕丝”电子器件
早在2011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晓东教授的小组就发现铁蛋白(Ferritin)单层薄膜具有电阻转变特性,而这一特性恰好可以用于制备存储数据的电子器件。最近,他们公布了基于蛋白质电阻转变存储器的新进展。
纳米级二氧化钛颗粒的毒理学研究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贾光教授的研究团队近年来一直在从事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机制和安全性研究,他们对纳米级二氧化钛颗粒进行了毒理学研究,该成果对指导纳米二氧化钛在糖果中的应用有重要参考价值。